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撿國旗

一、「濤哥給力」。

歐債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政府會否出手一直是媒體關註焦點,財經記者們報道著希臘大選後會否退出歐元區的動態,經濟學家們分析著德國總理默克爾能否扮演救世主角色。《人民日報》一周前還以西班牙困境為據,就此教育國民「敢拼才會贏,苦乾無止境」,強調「歐債危機的一個重要啟示就在於,國家之間的競爭既是體制的競爭,也是國民生存方式的競爭。體制創新不易,精神世界的揚棄更難。明白吃苦的道理是一回事,身體力行則需要非凡的勇氣和毅力」。

今晨,那份中共中央機關報的頂端放上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七次峰會的領導人合影,新華社則發出胡錦濤同奧巴馬在墨西哥會晤的快訊。市場化媒體更關心這些高層社交身後的實質性動作,《南方都市報》用頭版頭條宣佈,「

中國向IMF增資430億美元,增資規模僅次於日德,將相應增加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話語權;《第一財經日報》用「中國貢獻一成,美國一毛不拔」形容局勢;財新網由記者分析「中國增資IMF虧不虧」,得出的結論是「最近IMF兩輪大幅增資,均是外匯儲備豐厚的國家占據主導。這一方面與各發達國家的財力捉襟見肘有關,也同時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爭取更多權利的過程」;《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金磚國家」援手IMF的目的是「推動和落實IMF份額和治理改革」。

比起《新京報》和《京華時報》使用新華社通稿的中規中矩,《北京青年報》在頭版多發了兩幅會場留影,標明來自法新社——「胡錦濤主席撿起中國國旗」;來自安徽的《市場星報》或許也衡量過在這幅領導人「正面」照片上使用外電的風險,編輯們為那個動作畫上紅圈,更放上「我心中,你最重」的大標題。這些選擇的底氣應該都來自微博:「濤哥撿國旗」,這正是昨天深夜席捲網絡論壇的話題。

《環球時報》記者王文在21時許發出官方合影照之後的一組畫面,根據照片上的說明,「G20合影,主辦國用國旗來標位置,有的領導人直接踩在了國旗上。合影完畢,各國領導人散去,各國國旗被眾人踩來踩去,唯有中國的五星紅旗沒有被踩,因為唯有她的主人彎腰把她撿起並細心地收了起來。」王文並附加自己對網絡輿論場的感嘆,「如果這人是奧巴馬,微博中一定又是一片公知的狂歡,但的確不是。」。

這組圖片迅速得到傳播,「濤哥給力」的評語比比皆是,甚至,包括一些王文口中的「公知」在內,也向胡錦濤的這個舉動表示了贊賞。比如趙楚,這位時常為《環球時報》撰稿卻也曾公開指責該報價值觀的專欄作家,即言「這個細節本身當然是值得肯定的,肯定和贊美都正常,但拿這個可貴的細節來攻擊所謂莫須有的公知,豈不是太挑釁了?誰是公知?公知如此罪大惡極、不可理喻,那乾脆你們建議全社會行動起來,把公知全殺了算了。」。

但與此同時,那些認定濤哥不過是「另一個影帝」的人們也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武器,即外國通訊社的圖片原文說明,根據這段英文,胡錦濤當時是因為國旗膠紙粘住了他的鞋子而撕除。甚至,現場視頻也被尋獲張貼,據此,「王文們」被徹底釘在了「自作多情、迫不及待」的「五毛黨」靶心上。

在得到《深圳晚報》今天那段報道之前,新浪微博的控制方式是同時阻止「公知」和「五毛黨」的互相抨擊。於是,在承認「是粘鞋上了」但強調「摘下來後揣口袋里了」後,另一位《環球時報》長年作者李牧就此抱怨,「本條圍脖的爭議甚至被禁轉,讓我多少感到遺憾。海內外公知占據了反對派的角色,拙劣表演最終演化出『謠言倒逼真相』這樣一個笑話;隨便找件事就狂噴,廉價的愛國主義又要演化出什麼涅?」。

不過,今天早晨,依據特區報人的努力,這家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新聞門戶網站終於可以解禁,並把「G20峰會胡錦濤細心撿起國旗貼紙」的圖文報道推薦在醒目位置。比起「這一幕在網上引發熱議」的報紙描述,來自新華網的輿情描述有所調整,改為「這一細節引發中外網民的贊嘆。」。

年報翻譯 財報翻譯 哈佛翻譯社 哈佛翻譯公司

二、你我是「成本」。

在轉發下屬王文的微博時,胡錫進給出了「真誠之舉。贊。」的評語,此時,除了用《世界金融「重切蛋糕」,再難也要推動》為中國增資IMF鼓勁外,他應該也已經簽發了今日《環球時報》上的另兩篇評論:《中國早已進入民主國家的範疇》、《教育的崇洋媚外將毀中國根基》。前文中,作者鄭若麟強調「選舉只是民主最終形成的標志,卻不是主要標志,更不是民主的最終目標」,所以,「當一國領導人並非通過世襲上臺,而又因任期限制而下臺,那麼這個國家就已經不僅僅是共和制的,而且進入了民主體制的範疇。」。

根據預測,胡總書記還有不到半年任期,他應該不需要太操心老齡化社會的執政難題。但那個流傳的網絡段子已經表達了中國國民對執政者推遲退休動議的不滿:「1985年,『計劃生育好,政府來養老』;1995年,『計劃生育好,政府幫養老』;2005年,『養老不能靠政府!』;2015年快到了,大家猜一下會喊什麼呢?網友代為回答:再老也得養政府!」。

這種針對中國共產黨執政承諾可信度的批判甚至獲得了搜狐在上周五推薦,身為媒體人的作者謝勇值此嘆息宣傳之道:「在最初推行政策的事情,政策後果尚未顯現,一起皆是美好願景,話可以說的無限圓滿,胸部拍得山崩般響亮,而隨後事情漸漸不妙,口風漸轉,待轉到了180度,養老已經和計劃生育似乎已經沒有半毛錢關。」根據這篇《計生與養老口號輪回,你我是「成本」》所言,「經過三十年輪回,人們又不得不回到養兒防老的老路上,可即便是放棄了良善倫理的等而下之之策,依然是鏡中花水中月。一種眼看著自己成為歷史『成本』,卻又無能自救的無力感,也正是中國人當下真實狀態的寫照吧。」。

的確,半個月來,宣傳官員們的確允許了有關這個話題的大多數爭議出現在公開媒體上。這其中,也包括由人民網公佈那份始終有超過90%反對意見的調查數據。

《21世紀經濟報道》曾於上周五援引來自人社部官員的回應,即「網絡調查具有一定片面性,上網的人多數比較年輕,某種意義上老人占位子,年輕人壓力會很大,網上很難展現出全景的結果,需要對不同行業、單位、層級的人進行調查。」雖然幾乎所有人都承認「網民意見」並不能時時等同於「公民意見」,但在這個「要命」的議題上,這種提醒還是迅速引來了反駁。

比如《晶報》。這份深圳報紙在連發五篇社論質疑本地醫保「清零」政策後,又騰出版位連發三文反對延遲退休。先是上周六逼問一句「延遲退休調研怎樣才算不片面」:「人社部以『上網人多數比較年輕,老人占位子令年輕人壓力增大』為由,將人民網九成人反對的調查結果定性為『片面』,很難令人信服。事實上,許多人強烈反對延遲退休政策,是因為擔心這項政策損害到自身的養老保障權利。尤其是身處生產一線的企業職工,他們所從事工作的勞動強度很大,延遲退休將使他們產生更強烈的被剝奪感。這是政策制定者不能迴避的民眾反應...事實上,反對的聲音並非完全來自網絡,在人社部放出延遲退休的政策風聲之際,就有不少專家學者表達反對意見,很多媒體也發聲要求人社部慎重,必須在充分的信息公開、廣泛論證調研和民意徵集的基礎上,考量延遲退休政策推出的可能性。」。

在例舉「挪用虧空導致養老金缺口」、「推遲退休不如壓縮『三公』經費」、「公務員、壟斷性企事業單位人員是延遲退休的最大受益人群」以及「年輕人就業難」等反對意見後,這份特區報紙強調這就是「普遍性的民意」。而三天之後,《延遲退休為何遭受持續質疑》又已見報,作者感慨「人社部只是就延遲退休的問題吹了吹風,便招致近乎一邊倒的質疑」。原因何在,根據該文分析,「公眾關註的焦點並非全然集中於延遲退休是否合理一處,有關社保的一切幾乎都成了人們談論的話題,甚至有些人一談到『養老金』三個字,便表現出焦躁和憂慮的情緒。因此某種意義上說,人社部傳出延遲退休的消息不過是根導火索,它點燃了在民間蟄伏已久的情緒,人們藉由此事,將多年來對養老金管理運營的疑慮和不滿統統宣泄了出來。」。

對「處級公務員退休金能拿到7000-8000元/月,企業的經理們每月自己繳納養老金1000多元,但退休時封頂也就是1700元/月」的氣憤在今日那篇

《養老金雙軌制:可以改一改嗎?》中得到了更進一步闡述。摘要宣佈,「推進社會保障的公平、均等和普惠,是建立一個理性、公正社會的重要前提。盡管近年來企業職工養老金出現了多次上漲,但不從頂層設計上改進,這樣的小打小鬧無法觸及問題的核心。因此,與其討論延遲退休問題,不如先研究養老金的並軌問題。」。

根據《晶報》概括,「所謂養老金雙軌制,是指我國有兩套並行的養老金體系,一套是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的退休制度,個人無須繳納社保,由財政統一支付養老金;另一套是社會企業單位的『繳費型』統籌制度,單位和職工本人按照一定的工資比例來繳納,這樣的比例在不斷提高。」的確,這正是民間意見領袖詬病焦點之一,多有評論斥責這種「雙軌制」有違公平。

來自《珠江晚報》的《養老金雙軌制將製造嚴重社會不公》被新浪昨日推薦在評論頻道頭條。作者的論據來自《投資者報》,「『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繳費占工資收入的28%,居全球最高水平之列,而機關和事業單位未納入社保體系,不用個人交一分錢,退休時養老金卻是前者的3倍。』清華大學公管學院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廣君對《投資者報》表示,這種不公平成為目前人們反對延遲退休的主要原因。」署名「沂蒙客」的作者就此強調,「為了填補社保資金巨額缺口,我們一味地強調延遲退休年齡,恐怕無益於保障資金的平衡,甚至誤導社會忽視養老保險制度自身的缺陷,例如雙軌制的改革等。」。

《新華每日電訊》更允許作者鄧聿文嘆息「我們豈止是『雙軌』,而是『五軌』」:「公務員有一套養老,事業單位和企業各有一套養老,無業人員和自由職業者有一套養老,農民又有一套養老,很多單位甚至同時就並存幾套養老體系。如果這種碎片化的養老制度,長時間得不到並軌,那麼,延遲退休年齡就會適得其反,達不到目的。」在承認山西等五省市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試點三年多來未取得實質突破的困境後,這位供職於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社的評論員強調,「廣大網民對延遲退休年齡的反對意見,我認為意義不在他們提出的具體理由,而是讓主管部門看到,社會對一部分群體所擁有的養老保險特權,是有不小意見的」。於是,鄧聿文向執政者建言,「從國家利益考慮,應該秉持對歷史負責的精神,對公務員的養老改革有個說法和規劃」:「國家對機關公務員的養老保險並軌改革,一定要有個明確表態,制定出一個時間表。往大里講,每個人都是國家的公民,權利平等,不能在事關個人晚年生活的養老保險上分三六九等。我們承認歷史形成的權利差距,但是這種差距不能無限延續下去。

同時期待「頂層設計」的還有《第一財經日報》,由作者李珍以新農保為例,嘆息由於「設計制度時缺乏時空觀念和整體的理念」以致引起了一系列的問題:「制度實施的政治成本和經濟成本極高;該制度在充足性上與其他制度差距大,更讓農民覺得不公平;引起所謂制度『碎片化』的問題以及無法與其他制度銜接的問題。」這位人大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就此認為,必須「承認現實,寬容『碎片化』,包容收入差別」,而且「要跳出養老保險,站在社會保障制度甚至是社會保護的立場上設計養老保險。」。

年報翻譯 財報翻譯 哈佛翻譯社 哈佛翻譯公司

漩渦中央的人社部官員其實也沒有裝聾作啞。在推薦了來自中國經濟周刊的「養老金缺口10年後出現」的預測後,門戶網站們昨又轉發《工人日報》上的安撫,即「所謂公務員吃了普通職工養老保險的疑問,實質上代表了普通職工對養老保險雙軌制的不滿,這一點上,政府並未及時澄清公務員養老金是由財政支付的。實際上,在現行養老雙軌體制下,我們所說的養老金缺口是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而公務員主要靠財政保障。」。

不過,這段減壓又迅速招來了反唇相譏,比起《長江商報》的《結存率不足以解答養老金之問》,那篇《「公務員不占用養老金」是天大謊言》更加不留情面了。在反問「由國家財政支付的公務員養老金難道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後,《珠江晚報》作者盛翔強調,「國家財政既有義務給公務員支付養老金,就同樣有義務彌補養老金缺口;只要養老金並軌,就能從支付給公務員的養老金里省出一大筆錢來彌補養老金缺口...如果公務員必須自行繳費,政府為其繳納的部分也像普通雇主一樣全額計入社會統籌,養老金缺口必然減小。」於是,他在此代表異議者要求政策制定者「革自己的命」,重申「還是那句話,先談並軌養老金,再談延遲退休。」。

當然,今天更需要被網站編輯們重視推薦的還是中共中央機關報上的最新訊息。透露「我國實際退休年齡在53歲左右」的數據後,這位人社部負責人重申:「的確在對『延遲退休年齡』展開研究以為國家提出相關建議,但進行政策研究不代表現行退休年齡規定即將更改...如果要啟動延遲退休年齡的改革,肯定會深入論證,並廣泛聽取社會各方的意見,充分考慮不同群體間的公平公正,在逐步達成共識後再實施」。

得到《人民日報》更高版位的是「民生三問‧我們的養老金怎麼了」之下篇。根據編輯摘錄的答問重點,出面的人大教授鄭功成的觀點是:「延遲退休年齡,是基於人均預期壽命延長和養老負擔代際公平的需要。如果理解為是為了彌補養老金缺口,恐怕是本末倒置的。養老金面臨的主要是保值增值壓力而非支付壓力」;「勞動適齡人口越過頂峰、人員退休未置換等量崗位的現狀,消減了延遲退休對就業的影響。即便如此,仍應充分考慮延遲退休年齡對就業的沖擊。我們建議,採取小步漸進延遲退休年齡的方案,將其對就業的影響降至最低」;「延遲退休年齡,需要認真研究、審慎決策,盡可能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並且,要與勞動力的供求變化、社會保險制度的完善以及相關就業政策、收入分配改革協同推進。」。

網易沒有在要聞區推薦「現行退休年齡不會立刻調整」的定心丸,或者是因為在這家網站看來,「養老並非一定要靠政府才能做好」。根據其自製專題,「養老首先是個人責任,讓政府包辦養老的思想根源是家長主義」,在例舉了「國有單位工作人員的社會保障資金支出占全社會總額的78.4%」和「中國職工的五項法定社會保險繳費率占到工資總額的40%,排在世界181個國家之首」等數據後,結語認定:「在養老保險問題上,政府並沒有天經地義的責任,也不是其想做就能做好,當前的制度設計已經在讓投保人的利益受損而非受惠。」。

或許那些年輕的網絡編輯們的確更有自力更生的勇氣,午前,鳳凰網也已在首頁推薦出火線專題,為70後80後出謀劃策:「在社會層面,越來越少的年輕人得供養社會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所以解決養老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對我們的人口政策趕緊做出調整,更長遠也更緊迫。」。

除了呼籲還中國人以「生育自由」外,這位「宏觀經濟學者」胡釋之還提出:「讓公務員也交社保從錶面看是一個更公平的方式,但深究一下,其實是一種折騰...把國有資產分到每個人的個人養老賬戶去,一舉兩得地解決國企的問題和社保的問題。」。

年報翻譯 財報翻譯 哈佛翻譯社 哈佛翻譯公司


哈佛翻譯社 祝您心想事成!

哈佛翻譯社是「台北市翻譯商業同業公會」的優秀會員,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翻譯」、「口譯」、「翻譯公證」等業務。哈佛翻譯社所提供的語言翻譯,主要有英文、日文、韓文、德文、法文等,翻譯的領域則包括年報財報翻譯、法律合約翻譯、醫學醫藥翻譯、網路資安翻譯、網站建置翻譯、技術說明書翻譯、文學藝術翻譯、期刊文章翻譯、學術論文翻譯等各產業類別。

哈佛翻譯社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號
電話:02-2366-0138
網站:www.harvardtranslation.com.tw
E-mail:service@harvardtranslation.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